close

假如一位擁有教授頭銜的男人,在家裡面也無法跳脫「教授」的身分,那會變成怎樣呢?還記得X戰警中的賽維爾教授跟魔形女在家中吵架的橋段嗎?X教授面對自己情同兄妹的魔形女交談時,卻用長輩的口吻對她說教,下場就是魔形女連甩都不甩他。

未命名.jpg

在生活中沒有人可以有機會教我們如何適時的切換自己的角色,從小到大我們在學習的過程裡要背英文單字、數學公式、忙著幫古人解釋他們PO文時是什麼心情,在健康教育的課本裡你也總是只記得兩性特徵的那一章,可是在這些教育之下我有點懷疑,是不是國立編譯館都認為每棵小樹最終都會成為參天大樹,只要澆水這些樹就會長大,然後被做成木料,接著就是批發給工廠去加工。是說在看完【分裂】這部電影之後有更多人因而知道多重人格這項精神疾病。即使不是像劇中主角一樣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精神疾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其實也都擁有著矛盾且不同的人格特質。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不太可能會跟【分裂】的男主角一樣有著詭譎多變的人格切換,朋友中也不太可能會跟【24個比利】中的的比利一樣因為多重人格特質的。但是太過於僵化的行為模式可能會使我們的多樣性被約束成單一麥芽威士忌,烈酒即便再好香醇你也不可能24小時把它當水喝。

所以想想當教授回到家之後面對家人,還是只能用講課的態度來交流,或者是你問你爸說今天晚餐想吃點什麼,他卻這樣回你:「發問前要先舉手」這樣不是很頭痛嗎?好啦,我知道事情不會那麼誇張,但是一個人如果不能適時的切換身分的確會造成很多問題產生,雖然有些人會希望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呈現出同一種面貌。然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反而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越多元、越不同(甚至是越矛盾),心理層面才會更健康。呃...越矛盾越健康?嗯的確是越矛盾越健康,每個人根據這些自我的認識,進行正面或負面的自我評價,形成所謂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多元和複雜的程度,稱之為「自我複雜度(Self-Complexity)」。事實上最近看了篇文章,內容是當人具有多樣變化的選擇時,他就越不容易憂鬱,反觀憂鬱症候群往往都是陷入了單一選擇的思考,這恰巧與NLP中的假設前提「凡事要有三個方案」一個是沒得選擇,兩個選擇叫抉擇,有三個選擇才是真正的選擇。

在擁有彈性的行為之下,才會有改變的可能,而今天要給各位的是新行為產生器(NBG),這是個人覺得很好玩的一個東西,NBG是對一個想要的行為表現,來建立強烈動機的快速簡單的方法,方法是在內心欲先找出一個想改變的樣板人物,或者是你想改變的行為,然後在內心小劇場內開始建立出舞台,並觀察這個模組的動作,慢慢地與這個模組同步然後與他結合。步驟我們在最底下會分享,在這裡就讓我再囉嗦個幾句,上述第二段我們曾經提到多重人格,那NBG會造成多重人格的問題嗎?我覺得必須要說明一下,病理性的多重人格跟NBG是不一樣的,新行為產生只是讓我們使用神經鏈做出不同的連結,與多重人格是不同的。取自維基百科內的內容來說,NBG跟解離性身分或是思覺失調完全扯不上關係,另外一點就是「為何有的人做NBG或是咻模式無效」,這點就會跟從屬等級 (Logical Levels )有關,也就是你的行為會取決於你的價值觀,所以當你的行為跟你的價值觀衝突時,用Logical Levels來看。

0_DVhL-LKnIwuKzIWf_.png

行為層級在價值觀層級之下,誰是老大自然一清二楚,所以當我們使用NBG時這點要先釐清喔。

新行為產生器標準步驟如下

新行為產生器的練習:(二人一組,每人20分鐘 )

A請B選擇一個會讓他覺得受困的情況,因此B希望能具備新的行為來應付該情況,B以脫離的心態,即第三人稱立場,來觀察整個事件。

A請B心理想好某一個人(或二個人,這個人可以是你認識的,聽到或讀到的,或是一個虛擬的人物)做為榜樣,並設想他們都能從容應付該情況。

A請B根據所選的榜樣,進行下列各步驟:
a.想像看到或聽到對方的處理情形,假如很滿意對方的處理方式就進行下去,假如不是很滿意,則從對方的處理方式中挑出你覺得對自己有用的行為,或是換一個榜樣之後,再重覆步驟。
b.現在,想像看到或聽到你自己在相同情況下,採用這些有效的行為。
c.整體平衡:A請B自問,自己是否有意嘗試這些新行為,並接受任何後果。
答案為肯定時,則進入下一步驟,否則,回到步驟a,重新開始。
d.想像自己真的進入那情境,以結合的心態,採用那些新行為。你是否覺得滿意?可按步驟c,再做一次檢驗。

未來模擬。

arrow
arrow

    P2230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